《新疆艺术(汉文)》2024年第2期-米乐平台

《新疆艺术(汉文)》2024年第2期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2-02
 

文学评论

 

主持人语 / 高志 

文学经典是经过时代、接受者、出版制度和评论体系遴选而出的,大浪淘沙,汰净渣滓,存留沙金。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蓬勃发展。中国大规模引介西方文学,为国内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方式和方法。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地方书写的成功为中国作家提供了范例。余华的浙东经验,苏童的枫杨树故乡,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刘震云的河南延津,阎连科的耙耧山脉,贾平凹的商州系列等,这些以地域为书写对象的创作蔚然成风,成为现象级的文学思潮。地方的即是世界的,地方经验成为文学经典生成的一种路径。

本栏目选择四篇相关论文,讨论文学经典形成的经验、轨迹和方法。高志的《新疆当代文学的美学特色和价值意义》从历史意蕴、地理景观、文化记忆和生态意识方面,分析了新疆当代文学的美学特色,探讨了其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之处,认为新疆当代文学具有时代性、人民性和现代性特征,既体现了地方文学的意义,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周昕洁的《新疆兵团小说研究述略》梳理和总结了新疆兵团经典小说的研究情况,从界定、总体研究和个案研究三个维度进行论述,对兵团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对兵团经典小说的研究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入分析。党利奎、刘仁丽的《从新时期到新时代:宁夏新边塞诗的发生和开拓》论述了宁夏新边塞诗的发生和开拓路径,它与时代同步,展现中国故事、中国气派和历史进程。努尔比叶木·阿布都克热木的《论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地方经验》从地方书写出发,探索地方经验在小说中的呈现方式,论述作家的地方性生活经验、集体经验与国家叙事的同构性,肯定文学的地方经验在国家叙事写作中的积极价值。

“地方”是空间概念,“经验”是文学生成的肌肉,主体认知是灵魂。这些要素综合架构成文本,在个性、共性的序列体中创造经典的基质,再经过受众的阐释和相关机构的传播,继而成为文学经典。


高志: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执行主任,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新疆当代文学的美学特色和价值意义 / 高志

 

摘要:新疆当代文学呈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表现在历史意蕴、地理景观、文化记忆和生态意识等方面,对新疆传统文学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之处,具有时代性、人民性和现代性特征,它与国内其他地区文学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此进行梳理、分析,有利于正确理解地方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更有利于看到新疆文学与国内其他地区文学的共生性,发现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学实践路径,这有利于从文学层面明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界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新疆当代文学;历史意蕴;景观美学;文化记忆;共同体美学

 

 

新疆兵团小说研究述略 / 周昕洁

 

摘要:新疆兵团小说呈现了兵团人屯垦戍边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内涵,是了解兵团文化的重要窗口。国内对新疆兵团小说研究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 60年代到 20世纪90 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本文拟从新疆兵团小说的概念研究、宏观概述研究和作家作品个案研究三个方面概述当下的研究成果,尝试为新疆兵团小说研究作梳理与总结。

关键词:新疆兵团;小说;研究述略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 :宁夏新边塞诗的发生和开拓 / 党利奎 刘仁丽

 

摘要:新时期以来,受新边塞诗潮的影响,特别是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的策源,给予宁夏诗人重振边塞诗歌的自觉和书写宁夏诗歌地理的启发。20 世纪80 年代,“新边塞诗”的概念被正式提出。1995 年在银川召开的中华诗词论坛上,国内诗人提出用新边塞诗创作的方法、主题、精神等理念进行旧体诗词写作,从而让旧体诗词发挥出时代活力,激活旧体诗词的现代性。宁夏逐渐成为新边塞诗派的重镇,区内外诗人坚守现实主义传统,将审美旨趣投射到时代语境和塞上风物之间,讴歌社会主义建设及宁夏山乡巨变。党的十八大以后,宁夏召开新边塞诗创作研讨会,将新边塞诗过渡到新时代文学,广角式呈现和描摹中国梦、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赋予其人民性与史诗品格。在前后40余年的嬗变历程中,通过书写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气度,宁夏新边塞诗不仅参与了宁夏当代文学的勃兴历程,也促进了中国诗歌的创作和发展。

关键词:宁夏新边塞诗;新时期文学;新时代文学

 

 

论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地方经验 / 努尔比叶木·阿布都克热木

 

摘要:本文从现实主义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地方书写出发,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探索地方经验在小说中的呈现特点,陈述作家地方性生活经验和地方集体经验与国家叙事在文学作品中的同构,从而肯定文学性地方经验在国家叙事写作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地方经验;路遥

 

 

艺术与科学

 

 

科学童话的时代特征——以《中国科学文艺名家名作精品书系》为例 / 甘圆圆 杨晓林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中国科学童话也有着长足的发展,在创作上展现出了许多新兴特征,有着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中国科学文艺名家名作精品书系》丛书遴选了我国科学童话发展史上的经典作品,并用旧文新注等形式为它们作了新时代的阐释。这些作品在内容上重视每个时代新兴科技发展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不断开拓着科学童话的创作疆域;在内核上重视展现时代人文情怀与思想情感,从早期表现“科学救国”的时代需求,转向表现“和谐发展”的当代精神,并在如今呈现出了更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少儿”形象上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早期较为刻板的“求知好学”形象转变为更关注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个性特征,表现他们勇于担当、敢于争先的优秀品质与时代精神。同时,当代科学童话不再刻意为体现科普能力而强调角色的“物性”特质,而是更多地将“人性”与“物性”相融合,使故事中的道德情感得到了更好地传达。

关键词:科学童话;时代精神;多元化;角色塑造;“物性”

 

 

融媒体时代下中国科普绘本创作研究 / 查筱菲

 

摘要:在新时代科技的推动下,融媒体技术日臻成熟,并灵活应用于各行各业,科普绘本的创作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本文在深入了解中国科普绘本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外科普类绘本的优势以及国内科普绘本创作的劣势、优点进行剖析,探讨在融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普绘本的创作方式和未来发展。中国科普绘本应通过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为新时代的儿童呈现更多具有技术性和创造性的内容。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科普绘本;绘本创作;沉浸式互动

 

 

科技赋能下的文旅演艺行业新思考 / 张倩

 

摘要:近些年,我国文旅演艺行业飞速发展,不断涌现出以“印象系列”“山水系列”“又见系列”等为代表的优秀文旅演艺作品,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关注与喜爱。科技创新驱动下文旅演艺行业不断升级,同时高科技的舞台技术手段也为创作团队天马行空的艺术构思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文旅演艺作品借助高科技的舞台技术手段,赋予文化资源可视化的外形,但如果一味推崇高科技舞台技术手段带来的“大场面”视听效果,反而忽略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则会适得其反。本文从文化、旅游、科技三个角度,分析科技赋能下文旅演艺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希望能够引发当下文旅演艺行业的新思考。

关键词:科技赋能;文旅演艺;科技创新;文化内涵

 

 

艺术人生

 

 

一个为电影而生的人——记电影艺术家高黄刚先生 / 木子 李牧时 孙芝岷

 

高黄刚生于 1959 年,1985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巡视员、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委委员,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目前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新疆电影家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高黄刚是电影界知名的专家型、管理型的文化名家,是新疆电影创作生产领域近十年以来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天山电影制片厂在中国民族题材电影领域,打造出了被业界普遍赞誉的“天影厂现象”,新疆电影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高黄刚从影40余年来,先后在 50 余部影视作品中担任摄影师、编剧、制片人、导演和艺术总监。其主导的 10 余部影视作品,先后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国内顶级奖项。10 余部电影作品走出国门,在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展映、参赛并荣获大奖,他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不凡的贡献。

 

 

影视干线

 

 

情动视域下电影《真爱》的影像叙事艺术 / 杜亚男 梁新荣

 

摘要:影片《真爱》以 2009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阿尼帕·阿力马洪为角色原型,以同视角叙事与“并行式”情节结构引导观众的情感走向。在电影中,独特的音乐元素与地域环境的空间转场形成情节矛盾缓冲带,影片在声画一体的仪式化空间中引导观众凝视与体悟影像所呈现的人性至真至善之美,拓宽了新疆当代电影的表现区间。影片所表现的阿尼帕·阿力马洪跨越民族与血缘的大爱、对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敬畏生命的原生态生存模式凸显了《真爱》的多元叙事母题。影片对于情动逻辑的巧妙把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完成了一次多层次、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的有意义的言说。

关键词:《真爱》;情动;影像叙事艺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音乐综艺实践——以三季《声生不息》为例 / 王作剩 赵金刚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文艺创作的重要语境与价值追求。由《声生不息·港乐季》《声生不息·宝岛季》与《声生不息·家年华》组成的三季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无疑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探索与创新。其始终贯彻“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通过创新节目形式、开展文本内外互动、再现共享符码等方式,激活了中国人共有的中华音乐记忆,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本文以三季《声生不息》为例,从唤醒记忆、仪式传播与软性传播三个角度,解析新时代音乐综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音乐综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声生不息》;创新路径

 

 

生产创新 叙事策略 价值取向——评少数民族纪录片《巴扎》的创作特色 / 孔孟剑

 

摘要:维吾尔族民众历来有着经商、崇商、重商的文化传统,新疆各个地区的“巴扎”就是维吾尔族民众进行经济交流、开展社会交往的空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制作的《巴扎》,即是一部聚焦维吾尔族文化博物馆“巴扎”的精品纪录片。本文基于题材新、理念新、视角新、风格新四个方面对其生产创新进行分析;从运用“身体在场”的讲述方式、观照市井生活中的感性细节、发挥对白叙事的多种功能三个维度论述其叙事策略;最后尝试以交流增进团结、记录绿洲文化传统、展示新疆区域形象等视角讨论纪录片的价值取向,以期为少数民族纪录片未来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纪录片《巴扎》;生产创新;叙事策略;价值取向

 

 

中国文艺电影的媒介地理学研究——以《宇宙探索编辑部》和《路边野餐》为例 / 向萍

 

摘要:媒介建构着社会,又被社会所建构,媒介地理学是由传播学和地理学两个交叉学科衍生而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电影给人们营造的地理景观是一种“拟态”的媒介地理和包含主观想象的媒介地理,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对于中国文艺电影是如何建构地理景观的,以及这种建构对社会景观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以两部文艺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和《路边野餐》为例,从媒介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其中地理样本的呈现,结合电影作为新媒介的特征,探析影片的空间想象和叙事意义。

关键词:《宇宙探索编辑部》;《路边野餐》;媒介地理学;中国文艺电影

 

 

大舞台

 

 

乐出天山 舞动和美——新疆第三届“天山雪莲奖”专业舞蹈大赛述评 / 张铭

 

摘要:新疆第三届“天山雪莲奖”专业舞蹈大赛阔别十八载后重装回归,全疆各地州市县专业院团、院校、新文艺群体共有 98 部作品入围决赛进行同台竞演。本届比赛也反映了新疆老中青三代舞蹈人对新疆传统舞蹈的坚守,对历史题材舞蹈的创新,对现代性情感的艺术表达,呈现出以民族民间舞蹈为主,芭蕾舞、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为辅的多元面貌。故本次比赛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具有中国气派、时代精神、新疆特色的舞蹈精品,构建新疆舞蹈体系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笔者从主体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几个维度总结本届优秀作品体现的特质,为构建新疆舞蹈欣欣向荣的良好生态提供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新疆舞蹈;乐舞一体;新疆第三届“天山雪莲奖”专业舞蹈大赛

 

 

诗与史的抗辩——新编历史话剧《屈原》里的屈原及其精神 / 郭昆仑

 

摘要:历史剧向来具有明古鉴今、借古讽今的“讽喻”功能,对于新编历史话剧《屈原》来说,教喻功能远在讽刺功能之上。它充分借用诗歌、舞乐、灯光等多重表现方法,交相辉映地再现楚地奇崛梦幻的场景,从而为屈原既依托现实、又天马行空的诗歌想象奠定物质基础。通过引入无场次和带有独白的意识流形式,以及回环式历史叙事模式,《屈原》展现出严谨的艺术构思,但在某种程度上,又局限在文字记载的历史里。屈原诗歌的家国精神和他的真挚性情勾连在一起,其品格风范散发出令人动容的感染力。

关键词:新编《屈原》;意境;结构;屈原精神

 

 

赓续红色经典 探索时代精神——中国当代红色舞蹈作品创作赏析 / 麻文杰 杨静

 

摘要:中国当代红色主题舞蹈作品结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创作,讲述革命历史故事,赓续红色文化经典,展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以舞蹈艺术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唤醒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通过传承中华民族的红色历史文化,历史沉淀下永不磨灭的精神得以延续。本文通过赏析当下广受好评的几部红色舞剧作品,探索它们的创作主旨以及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关键词:红色舞剧;红色题材;红色经典;红色精神

 

 

新疆舞蹈艺术创作的现代性启发——评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舞剧《醒·狮》/ 黎莹莹 滕莹

 

摘要:《醒·狮》是以广东非遗“醒狮”为题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其跨越千里登上了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的舞台。舞剧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岭南文化融汇一体,不仅向新疆人民展示了岭南舞狮的魅力,也将其精神渗透在新疆的土地上,同时启发着新疆的舞蹈作品创作。本文通过对舞剧《醒·狮》的创作构思进行分析,挖掘“狮文化”的在两地文化交流中发挥的纽带桥梁作用,探寻新疆舞蹈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以期在多元的民族文化中促进新疆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醒狮;岭南;新疆舞蹈;狮子舞

 

 

视觉21

 

 

水墨元素对志怪动画艺术形象的建构效用——以《鹅鹅鹅》为例 / 张丽莉

 

摘要:在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水墨元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一种,其艺术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当代动画艺术形象的建构趋向。本文以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的《鹅鹅鹅》为探讨对象,从人物形象、场景设计以及故事意蕴三个方面分析水墨元素对志怪动画形象建构的效用,揭示水墨元素在当代动画艺术形象建构层面的价值。

关键词:水墨元素;《鹅鹅鹅》;志怪;动画;效用

 

 

 

新疆视觉元素在雕塑中的作用与价值 / 韩铭 阿斯卡·卡维力

 

摘要:新疆地区的多元文化背景和多民族聚居状态,使新疆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视觉形象。在雕塑创作中融入新疆独特的视觉元素,不仅可以丰富雕塑的创作方式,展示雕塑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底蕴,同时也传承和推广了新疆的多元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用创新理念在雕塑创作中表现新疆视觉元素,是新疆艺术创作者的使命与责任。本文尝试从文化人类学、文化历史学、艺术审美、社会意义、跨文化交流等多角度探析新疆视觉元素在雕塑作品创作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新疆;视觉元素;雕塑

 

 

民间美术元素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运用/ 穆原野

 

摘要:民间美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探讨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美术设计之间的差异与内在联系为出发点,旨在提出将民间美术元素巧妙融入现代美术设计的有效运用策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可以拓宽现代美术设计的创作思路,丰富作品内涵,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美术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型

地址:乌鲁木齐市友好南路716号
传真:0991-4530421
邮编:830000
电话:0991-4515343
邮箱:xj_wyllyjs@163.com
新疆文艺网小程序
联系米乐平台文联简介| m6米乐网页版的版权所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