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评论 · 文学文体的守正与创新
主持人语 / 成湘丽
不同于新时期各领风骚叱咤风云又此起彼伏有迹可循的文学思潮和文艺争鸣,新时代文艺评论在场性的最重要体现或许就是令人眼花缭乱又应接不暇的媒介形式和文体裂变,这也为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了怎样在百舸争流又泥沙俱下的时代浪潮里练就发现大势趋向和时代主题的更高要求。本期文学评论的主题是“文学文体的守正与创新”,入选的四篇文章致力于对不同文学类型文体融合、语言经验和叙述方式的探索,其切入角度是各显身手又颇具眼光的。傅守祥和高寅的《新疆新生代作家与互联网时代的新疆文艺》一文,指出《家父汉高祖》为消遣性“爽文”和“穿越文”转变为雅俗共赏的“正统文”和历史小说提供了新经验,并彰显了新时代新疆少数民族作家对中华民族身份的高度认同和对中华历史文化的阐释能力。王洪岳的《叙述艺术的空灵与开放》一文,注意到俞胜小说中的边缘化人物、旁观化叙述者身份、空灵化叙述倾向和不确定性叙述风格,从而展现其娴熟自如的元现代性叙事能力。陈啊妮的《郝随穗诗歌的纯粹与真诚》一文,关注到郝随穗诗歌将主旋律的工业题材与新时代的城市生活有机融合,并体现出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和对生存本身的诗化呈现。戏说历史和文言“翻译体”的语体选择,开放式和后现代性的叙事手法,意象密集和隐喻轰鸣的“工业化”诗歌语言……语言修辞的新质、讲述故事的能力、生活经验的重构,也都说明文学依然是症候时代和介入生活的最敏感触角。
尤为难得的是,这些力图成为作者“知音”和“诤友”的批评者,都以细致周密的文本细读和准确到位的艺术感知,试图释放原作的潜在能量和经典香气,并试图挖掘出结构其作品的骨架力量和成就其才华的审美特质。这种对于主流文学之外新人新作的密切追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院派批评的一种结构性出圈和破界。比如擅长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的 70 后作家俞胜、曾居起点中文网历史小说榜首小说《家父汉高祖》的作者艾力塔姆尔·排尔哈提、长期扎根于石油工业一线的边疆诗人郝随穗,都是读者们并不熟悉但值得期待的实力派作家;即使是与威廉·福克纳齐名的 20 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南方作家,国内绝大多数普通读者对凯瑟琳·安·波特也很难说有多少了解,从李曼、孔宝兰的《凯瑟琳·安·波特悖论主题小说的现代性》一文可见国内高校英语学界长期致力于外国小说国内传播推介经典化的耕耘之功。同时,将学院派批评和文艺界批评、外语系出身的文学批评者与中文系背景的文学研究者并置呈现,也许能够更好体现新时代文艺评论在多领域多声部的齐头并进和彼此呼应。
从这些评论文章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学的创新不止来自俞胜、艾力塔姆尔·排尔哈提、郝随穗等作家的博采众长和生活的变幻无穷,更源自于现代人重新理解现实、思考历史、感受生活和建构真实的思想功力。语言和叙事的解构性、碎片化、陌生感不但没有消解现代生活的意义,反而赋予读者在浮光掠影的生活表象之下直入本质的瞬间清醒和开解心动。
如果说,评论家之于作品不止于“裁判员”的公心更要起到“磨刀石”的砥砺作用,那么,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在评论者对这些作者创作惯性和叙事常规的敏锐发掘之后,作家在未来的创作之路上,能有更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和叙事变革动力。可以说,本期专栏中的四篇文章都在努力为如何发现新经典、倡导新文体、构建公共性审慎而又勇敢地发声,其中也折射出评论作者们对纯正健康又创新求变的文体表达、语体风格和思想主题的自觉追求。这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仍然将批评“利器”作为“公器”的纯正文学批评,与捧评、棒评、酷评、误评、炫评的自嗨式、圈子化、失语症、离场性批评的根本分野。
成湘丽: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新疆新生代作家与互联网时代的新疆文艺——从网络小说《家父汉高祖》说起 / 傅守祥 高寅
摘要:在近年大力发展新疆文艺的时代背景下,新疆当代文学呈现繁荣之势,涌现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学精品。90 后维吾尔族作家“历史系之狼”作为“维吾尔族网文第一人”,其小说创作既拓展了新疆少数民族作家网文写作的空间,又以鲜明的个人风格成为少数民族作家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创作范式。其代表性小说《家父汉高祖》以“文言翻译风”火爆全网,充分融合了“穿越文”的叙事元素,在成熟的叙事技巧之上,表现了民族大融合背景下新疆新生代作家的创作实力。《家父汉高祖》也因较强的趣味性深受读者的欢迎,体现出新疆青年网文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坚守和初心。
关键词:网络小说;新疆文艺;网文作家;《家父汉高祖》
叙述艺术的空灵与开放——论俞胜的小说集《莱卡》 / 王洪岳
摘要:最近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莱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70后作家俞胜的创作特点。该小说集以边缘化、旁观化的叙述者身份,深化了以微小叙述来营构小说故事及塑造人物形象的趋势;俞胜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描写冲淡了人与人关系的功利性、实用性,增强了小说的空灵化叙述追求;叙述的不确定性以及结尾的开放式,则使小说具有了当代性或曰元现代性。《莱卡》可谓俞胜在小说创作方面最新收获的集结。
关键词:俞胜;小说集《莱卡》;空灵化;开放式;不确定性
凯瑟琳·安·波特悖论主题小说的现代性 / 李曼 孔宝兰
摘要:在现代主义范畴内,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即“既是/也是”,抑或“既不是/也不是”。凯瑟琳·安·波特的小说常常对某些传统文学主题进行悖论式呈现,如爱与恨的矛盾统一,生与死的对立统一,正义与罪恶的难解难分等,显示出现代主义模式的独特之处,即存在的双重性和表里不一性。长期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写作者的凯瑟琳·安·波特,通过对传统文学主题的悖论式消解,表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文学创作中难以阻挡的现代性。
关键词:凯瑟琳·安·波特; 现代性; 悖论
郝随穗诗歌的纯粹与真诚 / 陈啊妮
摘要:郝随穗是成长于石油工业一线的诗人,他的工业诗和书写日常生活的诗歌兼容并蓄,使得工业诗具有深沉的生活气息,而写日常生活的诗,也具有工业的底色,因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诗人郝随穗在呈现石油人的工作和生活风貌时,更多折射的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浪漫和富足。因为诗歌意境的无限拓展,他的诗歌中与宇宙的连接和生命的思考,展示了工业的意义和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郝随穗是把诗歌和生命、生活和工业糅合至最高境界的诗人,他的诗歌凸显了一种纯粹和真诚。
关键词:郝随穗;纯粹;真诚;工业;生活
艺术与科学
从加密技术看加密艺术的实质 / 沈羿成
摘要:加密技术为“加密艺术”定制的数字身份证,既为数字艺术品解决了确权问题,也为消费群体“确认”了社会身份和地位,带来了一个便于展示和消费的全球性线上艺术交易市场。“加密艺术”使用加密技术,更为迅捷、便利地将艺术品转变为商品。“加密艺术”并非生成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而是在新兴的加密技术的风尚下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引诱人们进入消费的环节,营造一种新的消费时尚。从“加密艺术”的核心加密技术来看,“艺术加密”显然比“加密艺术”更吻合艺术品交易变现的实质。艺术加密虽然促进了数字艺术品交易的繁荣,却忽视了艺术世界自身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艺术创新的艰难与可贵。
关键词:加密技术;加密艺术;艺术加密;消费时尚;艺术创新
《风之旅人》:建构以文学为灵魂的游戏艺术 / 鲁婧瑶 张雨婷
摘要:游戏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被称作“第九艺术”。游戏说阐释了游戏与文学艺术的交互,理论中作为艺术的游戏为当下游戏作品开发提供了理想模型——注入人文精神价值的游戏,陈星汉的《风之旅人》即为此类游戏的范式,其解构传统的游戏暴力美学,建构以人文性为叙事目的、以单一神话为叙事内容、以图像及音乐为叙事话语的游戏表层叙事,从而实现文学性净化的游戏深层叙事。本文以跨学科文化研究的视角对文学艺术与游戏的交互进行研究,在叙事学理论框架下分析《风之旅人》在叙事中的艺术性及人文性,以期探索“理想游戏”的艺术范式。
关键词:《风之旅人》;文学;游戏;叙事;理想游戏
艺术人生
牧歌传颂展风华——周军导演访谈录 / 刘一禹 高天乐 刘魏 仝慧颖
周军作为新疆著名导演,以其独到的艺术眼光和深厚的情感积淀,绘制了一幅幅新疆大地壮丽风景图,其代表作品有《我的处女地》(2015 年)、《远去的牧歌》(2018 年)、《沂蒙老兵》(2020 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对新疆深厚情感与独特理解的诠释,为新疆电影产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本次访谈,我们一同走进周军的电影世界,聆听他讲述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故事,揭秘每部影片背后的创作灵感与拍摄历程,并分享他对新疆电影发展的独到见解。这不仅是一次对周军个人艺术成就的回顾与致敬,更是为深入了解新疆电影产业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影视干线
公益救援题材电视剧《追光者》叙事研究 / 张玉 黄枳菲
摘要:公益救援题材电视剧的传播,不仅能够激发公众服务他人、帮助社会的意识,还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扩大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效力。国内首部公益救援题材电视剧《追光者》的播出,以电视剧的形式将“公益救援组织”这一特定群体带进公众视野,通过对叙述者、叙述人物与叙事节奏的打磨,更好地用“追光”内核进行价值传达,在展现社会各群体公益实践的同时,致敬公益救援事业参与者,极具题材创新价值。然而,僵硬的叙事模式与刻板的剧情套路暴露了此类电视剧的创作困境,亟需解困之道。
关键词:公益救援题材电视剧;叙事策略;创作困境;解困之道;《追光者》
跨文化改编视域下《热辣滚烫》的价值重勘 / 胡丹妮
摘要:由贾玲执导并主演的电影《热辣滚烫》拔得 2024 年春节档票房头筹并引起广泛讨论。影片改编自日本电影《百元之恋》,不同于原作诞生于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救赎与和解主题,《热辣滚烫》通过喜剧化和平民化的叙述方式,在新的接受语境中将女性的主体经验放在重要位置上,改变了本土商业影片处理女性成长题材的固定阐释视角。影片同时扩大了改编本的参考范围,积极吸纳其他类似题材对拳击与身体关系的思考,有意识地将自身纳入女性拳击电影的发展脉络。影片《热辣滚烫》不仅突破了主流大片的创作藩篱,标志着商业片领域女性题材的一次重要演进,也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范式。
关键词:《热辣滚烫》;跨文化改编;拳击电影;女性题材;主流大片
病患题材电影的身体演绎——韩延“生命三部曲”探析 / 何帅
摘要:韩延导演的“生命三部曲”聚 焦病患主人公的身体,借助他们身体的演绎来完成叙事。电影中的病患角色是 功能失调的机器,但他们并不自暴自弃,而是充分利用身体体验和实践来实现躯体的功能和自我的价值。在患病和治病的过程中,病患人物身体器官被拆解的同时,外在形象和主体意识也在发生重塑。在男女主人公身体的互动中,二者肢体逐渐靠近,心理距离逐渐缩短,他们在接触中获得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治愈,影片在温暖浪漫的格调中,将现实关怀和生命哲思潜移默化地传达给观众。
关键词:“生命三部曲”;异化;身体体验;身体变化;身体互动
《昆岗的号角》:叙事与光影艺术中兵团精神的时代表达 / 汤翔茜 成湘丽
摘要:影片《昆岗的号角》以新疆采棉机械化进程为背景,通过多线叙事结构,深情展现了兵团人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与建设壮举。影片选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六团中一支普通连队的大家庭为视点,关注人情人性,实现时代精神历史化、地方化的表达,彰显了别样的“史诗”气质。在电影中,巧妙的叙事策略、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清透的光影艺术共同形成了主题话语的传达机制,贴近社会心理和人民情感的艺术表达,牵引着观众感受具有时代特征的兵团精神。虽然影片在镜头设计上仍显单一,但其在新主流电影转型方向上展开了积极探索,作为文化润疆的生动艺术实践,电影《昆岗的号角》是当代电影讲好新疆故事的动情叙述。
关键词:《昆岗的号角》;叙事策略;主旋律电影;兵团精神
视觉21
人类学与美术创作——以胡杨为主题的绘画心路与品评 / 刘明 郭世杰 刘丹航
摘要:在以胡杨为主题的美术作品的绘画过程中,创作者既要捕捉其生动的形态特征,又要形塑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从美术学视野来看,胡杨以其独特的自然形态为艺术创作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并激发出无限的创作灵感;从人类学视角来看,胡杨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向艺术欣赏者传递悠久的历史记忆并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人类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范式可以引发美术创作更为深刻的文化探索,美术学的知识技能和理论方法同样可以拓宽人类学的文化阐释。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文化表达能够为胡杨主题艺术创作提供文化解读的方法与路径,有助于全面理解胡杨主题作品的价值观念与文化意义,挣脱绘画创作技法的束缚,从而为创作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以胡杨为主题的“写文化”不仅是对胡杨精神的文化理解,还是爱国主义精神具象化的生命解读,更是弘扬中华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美术创作;胡杨精神;艺术人类学
书法意境层深蠡测 ——以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例 / 刘云洲
摘要:中国传统艺术大多把意境作为最高追求,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历代书家都十分注重对书法意境的营造。书法意境并非简单的、扁平化的存在,而是具有一定层深的,书法意境的层深大致可分为:“观物味象、超然象外”的有形的形式;“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的未形的情蕴;“与道俱成、着手成春”的无形的道。这三者构成了完满的、充实的书法意境,本文以颜真卿《祭侄文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意境并以此揭示书法意境创造中题材内容与意境生成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书法;意境;层深;《祭侄文稿》
唐寅《东篱赏菊图》《事茗图》卷的图式、意象及审美内涵探微 / 苏雅雯
摘要:《东篱赏菊图》与《事茗图》卷为唐寅的山水人物画作品,《东篱赏菊图》描绘了两位雅士在云山雾绕的南山之中交谈赏菊的场景,《事茗图》卷类属于“别号图”,表现了唐寅友人陈事茗的品茗会友闲适幽居生活。二者在构图上呈现一致性,并使用“南山”“南窗”“草堂”等多种意象表现唐寅对陶渊明隐士精神的追寻,这些画作不仅是唐寅为迎合吴中地区隐逸风尚而作,更是唐寅隐逸志趣的现实载体。
关键词:《东篱赏菊图》;《事茗图》卷;隐士精神;陶渊明;唐寅
非遗与文创
新疆非遗中民族共融视觉元素的整理与阐释 / 齐娅璇 崔松岩
摘要: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量大,体系完备,体现了当地各族人民千百年来为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凝结的智慧,也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民族共融元素。本文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共融视觉元素、民族共融视觉元素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表征与内涵两个角度进行阐述,着重从建筑艺术、新疆曲子、刺绣、编织和纺织四个方面,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以及保护情况,并从制成品和制作技艺中分析其所蕴含的民族共融视觉元素,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交往交流交融所产生的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
关键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共融;视觉元素
新疆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工艺、纹样探究 / 张帆 王敏
摘要:新疆芨芨草编织工艺及其纹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芨芨草编织工艺品的珍贵之处在于做工精细复杂,纹样丰富多彩、寓意深远,体现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底蕴,展现出以新疆哈萨克族为代表的手工编织艺人的审美观念、生活习俗和精神追求。记录和传承这一技艺,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弘扬新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在数字化时代,芨芨草手工编织工艺及其纹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充分发掘芨芨草手工编织工艺及其纹样的价值,引入数字化技术和现代设计理念,可以实现对传统芨芨草手工编织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对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和发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芨芨草编织工艺;手工艺类非遗;纹样
新疆柯尔克孜族喀贾热编织纹样艺术探析 / 付蓉
摘要:新疆柯尔克孜族民间传统技艺喀贾热及其编织纹样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通过对其进行溯源,梳理其历史演变过程,深入阐释其独具地域性的艺术特征,进而挖掘其所蕴含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揭示这一纹样所表达的新疆柯尔克孜族民众的审美旨趣、思想观念,以及对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言说。
关键词:柯尔克孜族;纹样;编织艺术;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