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名誉权?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保护和维护对其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社会评价的一种权利。
2.侵犯名誉权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两类:
(1) 侮辱,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不同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2) 诽谤,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
3.如何判定构成名誉侵权?
侵害名誉权的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四:一是加害人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违法行为,并为第三人知悉。如果仅针对受害人实施侮辱诽谤,而未传播给第三人,则表明加害人的行为尚未产生社会影响,受害人的名誉未受到损害;二是受害人有名誉受到损害的事实;三是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四是加害人在主观上存在过错。四者缺一不可。一般情况下,受害人对于上述四个要件的成立负有举证责任。
4.名誉侵权案件如何确定原告?
民事主体的名誉受到侵害的,可以直接以自己的名义作为原告进行起诉。
死者名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5.因新闻报道、舆论监督影响他人名誉的,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6.文学、艺术作品侵害名誉权的应当如何认定?
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7.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内容失实的,民事主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
8.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承担形式有哪些?名誉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9.名誉权纠纷的管辖法院如何确定?
因名誉权纠纷多为侵权之诉,根据法律规定,除重大涉外案件及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之外均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
10.名誉权纠纷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在侵害名誉权的情形中,受害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