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在新疆人民会堂盛大开幕。开幕式上,随着开场舞《让我们舞起来》热烈欢快的气氛中,来自各国的舞者们以“舞”为媒,以舞会友,用艺术编织丝路美景,拉开了舞蹈节的帷幕。紧接着,由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创历史题材舞剧《张骞》,经过反复修改和精心打磨后,再次亮相国际舞台。新疆文艺评论家们积极观演,欣赏佳作,深深地被舞台呈现出来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张骞和他身上坚毅、忠贞、勇敢、执著的思想品格所感染,一个“活”的历史和张骞向我们走来,再次增强他们和广大观从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认同感。
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创新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邹赞:
作为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式推出的精品剧目,舞剧《张骞》以“张骞凿空西域”的史实为依据,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叙事印证了自西汉以来,中央王朝对西域行使统一管辖和有效治理,以点带面勾勒出各民族在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的集体记忆,凸显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各兄弟民族文化间的互识互鉴互学。
舞剧《张骞》以富含东方审美元素的意象营造意境美,辉煌宫殿、长河落日、瀚海黄沙、雪山草原,辅以汉鼓、汉乐、汉礼、汉服,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空灵缥缈的诗意空间,以此烘托剧情的跌宕起伏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波动。该剧有意突破传统文艺作品对西域地区形象的刻板印象,杂糅了古典舞、现代舞、西方芭蕾舞、西域民族民间舞、原始宗教祭祀舞蹈等,表现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融互通的特质。此外,《张骞》注重对舞台性的展示,在舞台上别出心裁安装跑步机,生动呈现人物在沙漠中的艰难跋涉。舞台空间设计也颇具新意,比如以斜坡造成舞台纵深的观视感,借助灯光和音乐的变化形成狂沙、雨雾及风雷效果。再者,舞剧《张骞》借鉴了电影视听语言风格,如有意营造层次丰富的景深画面,前景中汉武帝授节,后景是边关的烽火狼烟。在“序幕”环节,舞台背景通过“叠印”和“虚化”效果展示时空变化,将观众思绪拉回历史深处,服务于对历史记忆的书写。
舞剧《张骞》尊重历史事实,以民族化、现代化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塑造典型人物,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审美呈现重述丝路记忆,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进行大胆成功的艺术创新和探索。
一堂鲜活的思政教育课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副教授、新疆评论家协会理事金蕊:
舞剧《张骞》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更是一堂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展示了张骞的个人故事,还展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价值。张骞作为汉朝的一位伟大开拓者,他敢于冒险、敢为天下先,展现了开拓精神的重要性。他一心为国,出使西域,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体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
在艰险的旅途中,张骞勇敢顽强、矢志不渝地完成了使命,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险,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态。与西域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中,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和重信守义的人格魅力,为中原地区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文化信息。完成使命过程中,他始终保持诚信和正直,与西域地区民众建立了和善、信任关系,树立了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
舞剧《张骞》展现出张骞的精神特质,与当下的现实联系起来告诉我们,这些思想精神和品质是我们不忘初心、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追求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奋发向前,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次挖掘历史人物当代价值的艺术实践
新疆日报社评论员许庆光:
舞剧《张骞》是一次挖掘历史人物当代价值的大胆艺术实践。在《授节》《守节》《传节》《使节》层层推进的舞蹈叙事中,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张骞呈现在人们面前。值得一提的是,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舞美设计结合下,创作者将机械舞台与舞蹈、表演有机融合和拓展,为张骞坚毅、忠贞的品格塑造营造出舞台纵深感。
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性探索。无论是贯穿全剧始终、象征国家意味的“节杖”,还是张骞与匈奴人甘父、匈奴公主之间的深厚情谊,抑或是携手抗敌、共同劳作,生动再现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历史场景,无不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有力见证,增进观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认同感。
一次呈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彩故事讲述。张骞采用中医针灸治愈了小王子的病,彰显出中医的神奇疗效和博大精深;小王子面对节杖充满敬意,表现出对中原文化的热切向往;汉鼓大群舞与西域民族民间风格的葡萄舞、罐舞和胡旋舞兼容并蓄;龟兹乐舞、手工挂毯、绿洲特产、中原礼仪、西域服饰、僧侣队伍等舞美设计,把观众带回了古丝绸之路文化“大观园”……从内容到形式,从有形到无形,该剧很好地传递出中国人追求和谐和平和睦、讲求协和万邦、注重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
一个 “活”的历史和张骞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新疆评论家协会会员刘莉:
舞剧《张骞》共分五部分《千年丝路》《授节》《守节》《传节》《使节》,以“节杖”为中心,通过一环扣一环、紧张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不断变幻的舞美,呈现跨越时空、险象环生的丝路以及调动气氛、抒发情感、引人入胜的背景音乐和主题曲,刻画了一位赤胆忠心、心怀祖国的英雄人物形象,但没有刻画成脸谱式的英雄人物形象,而是深入细致地描摹了张骞作为普通人物,对爱人的侠骨柔情、以及忠孝难两全、不能照顾母亲家人的羞愧之情,让观众近距离地、等同身受地感知到,为打通丝绸之路,张骞波澜壮阔的一生和大义大爱的家国情、爱情、友情等深厚情怀。
对于张骞这个重要历史人物,以往我们只是刻板、理性的记忆,看完舞剧《张骞》,跨越两千年的时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的张骞,“活”的历史。在西域的土地上,他几次深陷险境、乃至绝境,却靠着一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在西域播下了爱的火种,带去了中原的文明,自此西域人民心向汉,成为华夏一部分,这正是舞剧《张骞》的核心思想指向。